浅析
亨士乐电容式编码器的设计
电容的基本原理由公式C=εS/d定义,其中ε代表极板间介质的介电常数,S为极板覆盖的面积,d为极板之间的距离。在Hengstler编码器的运作过程中,电容的介质基本保持恒定,尽管极板间距可能会因轴向移动而产生微小变化,但这些变化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校正。因此,电容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极板的正对面积,而与外部因素如磁场、电场、辐射、安装精度及温度等几乎无关。这一特性使得电容式编码器能够在极端环境下保持极高的精确度。

图为
亨士乐AM64超薄绝对值编码器照片
电容式编码器的核心组件包括:
发射极:采用完整的铜质基板,并通入Vm*cos(wt)的时变电压作为时间基准信号。
接收极:由多个小铜片沿圆周均匀分布,形成环形布置,与发射极保持平行,共同构成电容结构。
转子:
三片结构:位于发射极与接收极之间,具有环形齿状正弦轮廓。当转子随电机轴旋转时,其交替划过空气或转子材料,由于两者介电常数的显著差异,导致电容值发生变化,通过解算可获取实时位置信息。
两片结构:转子旋转时仅改变电容板的正对面积,其中发射极与调制转子被集成在一起。
电容式编码器的结构设计:
整体构成:Hengstler编码器由发射极、调制转子及接收极三部分组成,均采用PCB印制技术制造,确保产品的精度与一致性。
发射极设计:由一整块铜环构成,提供稳定的电压基准。
接收极布局:接收极由四组小铜片组成,每组均与发射极形成电容,四组铜片按顺序排列。
扇区与齿对应:每四个相邻的小铜片组成的扇区(如A、B、C、D)与调制转子的一个齿的角度(θ)相匹配。
电容式编码器在运行时,调制转子随电机轴旋转,依次遮挡接收极的四组铜片。随着遮挡面积的变化,电容值也随之改变。由于编码器一圈内任意位置的遮挡面积都是唯一的,因此对应的电容值也是唯一的。这一特性使得电容式编码器成为绝对式编码器,即使在断电后也能保持位置信息不丢失。
了解更多编码器相关知识,敬请关注亨士乐编码器代理商西安德伍拓自动化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网站。公司技术团队为您免费提供
Hengstler编码器的选型、安装、调试、保养等技术指导服务,尽量避免企业因为编码器技术人员的短缺带来的损失,采取拉线上+拉线下服务的服务形式,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